作为分布式光伏的重要组成部分,BIPV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第一批风光大基地总规模约97.05GW,主要布局在内蒙、青海、甘肃等19个省份。规划建设鲁北盐碱滩涂地千万千瓦级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和鲁西南采煤沉陷区光伏+基地。
行业的持续火热,不仅引发业内各大企业争相扩产布局,向产业上下游延伸,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其他行业的玩家跨界而来,他们希望抓住光伏行业良好的发展契机,打造公司新的盈利增长点。据悉,项目包括10个海上光伏场址,总装机规模为11.25GW,建设地点主要位于山东省滨州、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等地区临近海域。据悉,各省第三批风光大基地项目的申报工作已经陆续启动。3.涨价潮自2021年以来,光伏产业链笼罩在涨价潮的阴影之下。但在多地政府发布的新能源项目竞争性优选中,仍然将产业配套引入对企业的评分法则中,对企业所能获得的电站开发规模进行明码标价。
进入2022年以来,分布式光伏市场依旧强劲。据硅业分会数据显示,2021和2022年整个市场90%的硅料被长单锁定,仅剩10%的散单以竞价成交7月12日,新特能源与双良硅材料(包头)有限公司签订了长单销售协议,约定2023年1月至2030年12月向双良硅材料(包头)有限公司销售201900吨多晶硅,估价为584.7亿元(含税)。
一方面,协鑫科技在江苏、四川的产能在有条不紊地扩产之中,2022年7月22日,协鑫科技四川乐山10万吨级颗粒硅项目首条生产线正式投运。很显然,更激烈的博弈正在进行之中,生死未定。赵家生表示,硅片薄片化技术,可以减少硅料损耗,增加每公斤硅料出片率,从而降低硅片成本。价格上涨背后,多晶硅企业的利润大增。
进入2021年之后,市场形势开始逐步好转,需求量大,但是供应短期内无法匹配。祁海珅表示,多晶硅料是光伏行业的重要原材料,由于今年以来光伏装机需求旺盛,发展迅猛,对多晶硅料的需求也是迅速增长。
2022年3月22日,通威股份与隆基绿能签订的多晶硅料长单中,采购量为20.36万吨,采购金额按当时的市场价预计为442亿元,则当时的多晶硅料为22万元/吨。她认为,从建设市场机制而言,需要思考破解一系列难题,包括产业周期的过激波动要设法避免,处于产业链条上的企业保持相对合理的产能规模和盈利水平,产业链上下游之间避免一味低价和恶性竞争。除了上述两个单子之外,还包括10月14日公布的15.53万吨多晶硅料、10月18日的4.62万吨多晶硅料、11月4日的57600吨太阳能级多晶硅特级免洗单晶用料、11月8日的137000吨多晶硅料,合同金额预计分别为470.56亿元、139.99亿元、146.96亿元、415.11亿元。但结合国内多晶硅产能的规划,到2025年,我国多晶硅产能保守估计为在400万吨左右,乐观估计为500万吨左右,这意味着,我国多晶硅料的产能布局,将远大于实际需要。
赵家生表示,从历史上看,多晶硅料的产能多次出现过,需求大时供应很小、需求小时供应很大的局面,这是一种供需错配的现象,这是近期多晶硅料价格大幅上涨的根源。高昂的多晶硅价格,导致产业链原料成本居高不下,对于光伏用户侧和开发端的项目收益率造成威胁。这或许正是江苏阳光的底牌。在光伏建设的热潮中,多晶硅的价格迎来史无前例的大涨,硅料产能逐步被锁定,新老玩家们重金入局,参与这场豪赌。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大额长单的签订有助于在硅料环节竞争加剧后形成竞争优势,为未来的业绩表现提供充分保障。2022年,我国多晶硅产量达到80多万吨,加上其他国家的产量10万吨,全球多晶硅产量为90多万吨。
对此,甚至连江苏阳光都称,本次投资额远高于目前公司账面资金水平,可能会对公司现金流、偿债能力造成压力,存在因为资金筹措影响建设进度、终止等风险。日前,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额超过400亿美元,同比增长近100%。
一方面,从硅料环节来看,整个硅料行业基本上是零库存,企业的产量全部被市场消化。12月8日公告显示,拟由全资子公司宁夏澄安与宁夏石嘴山市签订《合作协议》,在宁夏石嘴山经开区规划建设年产10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和年产10GW拉晶切片、10GW电池片和10GW组件项目。作为下游企业,陆续签订了多个硅料大单的晶科能源也在签约合同中明确指出,通过签订大额长单,有利于保障公司多晶硅原材料的长期稳定供应。协鑫科技的产能不仅巨大,而且在技术上也是力推颗粒硅技术。一单金额高达450亿元,锁定了长达五年的收益,这样的大单以往在整个A股市场都十分少见。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近期国内光伏产业部分环节产品价格持续急剧上涨,引发产业链供应链剧烈震荡,其中既有国际贸易环境复杂、新冠疫情反复冲击、下游需求大幅增长、各环节建设周期差异等原因,也有部分企业炒作哄抬价格等因素。
第三,硅料行业的投资额要求比较大,不管是停产还是扩产,产能建设其实是比较难的。刘译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对于光伏产业而言,必须按照长周期的发展模式来布局,必须从两个循环的角度看待问题,必须真正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引导行业发展,最终形成企业通过技术提升的路径、来实现市场的优胜劣汰。
90%以上的产能被提前锁定协鑫科技是布局较早的一家硅料企业,与大全能源、通威股份、新特能源等都属于行业龙头企业,然而,在今年的这一波大单潮中,却不见协鑫科技的身影。江苏阳光称,根据测算,即使当高纯的多晶硅价格降低至8万元/吨时,项目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能够达到8.23%,该项目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仅仅上述行业老玩家的新增产能接近250万吨,投资金额高达数千亿元。一家硅片制造商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眼看硅料产能逐步被锁定,下游企业一方面感到有点恐慌,同时又不得不参与其中。
对此,通威股份方面称,目前硅料销售以长单为主,按照惯例处在议价过程中,价格由供需关系决定,目前的价格变化并不明朗。祁海珅表示,光伏发电的关键是降低度电成本,降低发电成本是多年来不断追求的目标,但是硅料价格上涨,带来了下游的度电成本的提升,进而增加了光伏电站投资的成本,收益率下降很大。如果考虑协鑫科技、东方希望等其他硅料企业所签订的长单合同,则今年硅料大单总金额远超一万亿元。这一订单的采购金额,堪称天价,即使按年折算,也超过了大多数上市公司一年的营业收入。
作为多晶硅料的行业龙头,通威股份的产能早在今年上半年就开始陆续被锁定。一方面,光伏行业是能耗比较高的化工行业,硅料行业也存在着技术路线的问题,耗电成本比较高,而且不同工艺的成本也是不一样的,未来一两年很可能会淘汰一些落后产能,尤其是淘汰一些成本比较高的产能。
以四川乐山为例,自2021年提出打造乐山中国绿色硅谷以来,乐山市全力打造千亿光伏产业集群。因产业政策、地方政策和当地实际情况等有关客观因素,江苏阳光公司投资所需条件在包头不能尽快实现,无法立即开展项目,于是决定将项目地重新选在宁夏石嘴山。
对此,隆基绿能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面对这一局面,通过与战略客户锁定长期订单,最大限度的协调和保障项目供应链资源,有利于保障订单交付能力。总之,光伏产业链上的企业及相关方要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切记杀鸡取卵的模式不可取。
因此,市场近来出现一种声音,25万元/吨的多晶硅致密料已无人问津,预测多晶硅的吨价可能快速降到10万元以下。刘译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对于多晶硅行业而言,真正良性的市场,应该是供给略大于需求,我们曾经做过一个测算,供需比达到1.3:1,价格才会比较稳定,一旦低于这个比值,供给不能满足需求,价格就有上涨的动能。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硅料产能达到45.2万吨,但是在2020年,硅料产能只有42万吨,同比下滑8%。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光伏建设的成本,但问题还在于,由于多晶硅行业的特点和光伏产业链的传导机制,一旦问题显现时,可能就是积重难返。
随着硅料价格走低,硅料企业出现了严重亏损,数十家企业中有大半退出多晶硅领域。协鑫科技最近公布的2022三季报显示,截至2022年9月,该公司棒状硅产能为45000吨,颗粒硅产能为8万吨,其总产能为12.5万吨。
进入到2022年4季度,大全能源开始登上多晶硅料交易的舞台中央,在一个月余的时间里,大全能源就签订了6个大单,总销售量高达近100万吨硅料,总金额高达近3000亿元。另一家多晶硅龙头企业新特能源的订单也颇具看点。
比如一旦发现新能源下游需求不行了,这个时候慢慢传到硅料的时候,硅料企业是亏损的,紧接着硅料企业就开始调整,一旦它调整的时候,很可能下游市场已经起来了,但是上游企业还是处于一种抑制发展的状态,供需就错配了。这背后隐藏着硅料行业在更长时间的一轮脉动。